您的位置:首页>知识海洋>正文

“中国没有,国际也没有,但不意味中国科学家不能做出来”

知识海洋时间:2024-07-19 22:00阅读:38

“点亮”肺部的科技突破——中科院研发新型肺部成像系统

在新冠疫情中,肺部成为患者感染最多的部位。要把肺部交换功能病变看清楚,对于病毒致肺生理损伤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至关重要。2020年2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得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后,立即提出需求。中国科学院党组果断指示全力支持,并尽快调拨更多设备到抗疫前线。

这款由中科院研究团队主导研发的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在抗疫最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台能够“点亮”肺部的设备,相关科研团队已经苦心研究了十多年。

肺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肺部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近年来,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及时对肺部疾病进行筛查,开展“肺里缉凶”,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

传统的肺部影像学检测手段包括胸透和CT,但这些技术都有电离辐射,并且无法实现肺部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检测。临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虽然无电离辐射,但无法对肺部空腔进行成像。因此,传统的临床影像检测设备虽能看到明显的肿瘤等病灶,但难以探测肺部疾病早期气血交换功能和微结构的变化。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的科研人员怀揣着“点亮”肺部的梦想,开始了这项研究。项目牵头人周欣彼时刚从美国访学归来,对这项前沿设备研发工作满怀憧憬。尽管当时国际上还没有能够“点亮”肺部的高端临床成像仪器,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的步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科研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科技突破不仅提高了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为实现肺部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有望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

这一成果再次证明了科技创新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的科技突破,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本页地址:https://www.yangtata.com/view/5792.html